Bainaben 百衲本 edition containing selections from various texts or editions
选用不同书版拼凑印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书。象和尚的百衲衣(kasaa)一样,补缀很多,故名。用“百衲”做书名始于清初宋荦,他所集《百衲本史记》80卷,是合宋本2种、元本3种而成的。又如商务印书馆影印的《百衲本资治通鉴》、《百衲本二十四史》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9页
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: 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 出版时间:1996
huike 汇刻
chongke 重刻, chongkan 重刊 reprint
fanke 翻刻
fang Song 仿宋
diben 底本
足本 vollständige Version?
jiaokan 校勘 text-critical edition
biaodianben 标点本
Paiyinben 排印本 typesetted and printed edition
Jinxiangben 巾箱本 small-sized edition
一种可放在巾箱中携带的图书。巾箱是古时装头巾的小箧,故巾箱本以版式小为其特色。巾箱本由来很早,最早的手写巾箱本产生于南朝齐代。葛洪《西京杂记•序》中有:“……尔后洪家遭火,书籍都尽,此2卷在巾箱中,尝以自随,故得犹在”之语。巾箱本后世也称“袖珍本”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9页
Xizhenben 袖珍本 pocket edition
古书中可以随身携带藏入怀袖的版本。涵义与巾箱本相同,现代图书中,开本小的仍沿用此称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9页
Keben 刻本 block-printed edition
雕刻印书本。中国雕版印书术发明很早,唐代就有书商、私人和官府刻书,至宋代而大盛。在发展过程中,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式。从时代上区别的有宋、金、元、明清刻本;从地域上区别的有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四川、广东、湖南等各地刻本;从刻书者来区别的,有官刻、私刻、坊刻等;从版刻形体上区别的,有大字、小字、影刻和巾箱等;从印刷技术上区别的,有写刻、朱墨印、几色套印等。刻本图书的流通,对传播和保存祖国文化有很大的作用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8页
Shanben 善本 “reliable text, good edition, rare edition”
版本学术语。本指书籍之旧刻本、精钞本、精校本、手稿、孤本、足本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、艺术价值或收藏价值者。碑帖鉴藏上也称旧拓、精拓(洗石精拓、升碑后精拓等)、孤本等碑帖为善本。例如张彦生先生着《善本碑帖录》,所收数百种皆是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50页
Taben 拓本 “rubbing”
金石学术语。指以湿纸覆于铜器、石刻、砖、瓦以及甲骨、玉雕等之上,再用墨、朱色等经椎拓(音“tà”,不读“tuò”)而取得的文字或图像副本。亦称“打本”、“脱本”,明清以来的金石学著作中又称“榻本”,但宋代以前“拓”与“榻”并非同义,(见“榻本”条)。拓本按拓法可分为扑拓、擦拓、洗石精拓等;按材料可分为墨拓、朱拓、色拓等;按时代则有宋拓、明拓、清拓之分;按产地则有陕拓、蜀拓、滇拓、朝鲜拓等名目。亦有以着名拓手而命名者如“车拓本”等。我国拓本产生的时代,学术界有东汉、六朝、隋唐诸说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50页
Taben 榻本 long, narrow
帖学术语。指把薄纸(或绢)覆于真迹之上,向光照明,以极细之笔锋双钩出其字的笔画边框,再逐笔填满以取得之副本,故亦称“向(即“向”字)拓”。又称“摹本”,或“双钩廓填”。唐太宗命欧、褚等名家以此法摹《兰亭叙》即着名摹本之例。宋代以后,此“榻本”与“拓本”渐混为一谈,均指椎拓而言,而此前二者之别原是清楚的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50页
Guben 孤本 only copy extant
版本学术语。指现在仅存一本之书籍、碑帖拓本。叶昌炽《语石》卷十《孤本》云:“原石已亡,海内又无第二本,是谓孤本,较之欧、虞宋拓尤可贵”。又称“海内孤本”。如现存之唐《神策军碑》,即有“国宝”之誉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50页
Fatie 法帖 copy of or rubbings from model calligraphy
帖学术语。摹刻在石版、木版上的法书(石本)及其拓本。相传“法帖”之称始于宋太宗之刻《淳化秘阁法帖》(即《淳化阁帖》),原又指以此名家书迹为学书之楷法。后人因而把摹刻前人书迹之石、木版及其拓本概称为“法帖”、刻帖。分为单刻帖和集刻帖两种:单刻一种的如《乐毅论》、《争坐位》等;集刻帖又称“套帖”、“汇帖”、“汇刻丛帖”、“丛帖”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50页
Tiba 题跋 preface and postscript, short comments
帖学术语。二字之本义:“题”是写在书籍、书画作品内容前面的文字,“跋”则是写在内容后面的文字。题跋的内容多为收藏家对该件作品的评定、研究性意见或简述其入藏经过等。后来统称这类文字日“题跋”,不再分用。前人的题跋对后人鉴定该作品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50页
Tiben 题本 a kind of memorial to the ruler
Huoziban 活字版 moveable type
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。活字印刷是宋代毕升发明的,用胶泥刻字,用火烧过使之坚硬,然后排版印刷。这一发明比德国人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了400年。元代又创木活字。明弘治时又创铜活字,为铅字印刷术的前导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7页
Tongban 铜版 copperplate
①用铜铸成或用铜板刻成的印版。后晋天福年间(936-943),曾用铜版印刷《九经》。8世纪初,北宋更以铜版印纸币和仿单。②古代以铜活字排印书籍,也称“铜版印刷”。③照相铜版、电铸铜版、雕刻铜版等的总称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7页
Hudie zhuang 蝴蝶装 butterfly binding
古代书籍装帧形式。把一张单面印的书页字对字地依照中缝对折起来,然后把折口粘在一张包背的纸上,粘连时,以十数页为一叠,而后总粘于护叶上,积数叠成册,打开时如蝴蝶展开双翅,所以称之为“蝴蝶装”。这种书籍形式始于五代,盛行于两宋。因为“蝴蝶装”是依照中缝对折,两页之间没有字也没有粘连,读完一页必须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,很不方便,所以后人对这种装订形式加以改进,发明了包背装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8页
Chaoben 抄本 hand-copied book
用墨笔抄写而非版印的书。依抄写时代,可分为宋抄本、元抄本、明抄本等,乾隆以前的清代抄本称“清初抄”,乾隆后不能肯定是哪一代的统称“清抄本”,乾隆以前各朝不详年代的称“旧抄本”,清末民初的通称“近抄”,民国以后的称“新抄”。互相传借抄写的书为“传抄本”,影印旧本抄写的为“影抄本”,影照宋本抄写的为“影宋抄本”,宫廷内府新抄各书为“内府抄本”。明代常熟藏书家、训书家毛晋,请人抄书,要求严格认真,世称“毛抄”。抄本中还有用不同颜色行格来区分的:用红色栏框行界纸抄写的称“朱丝栏抄本”,用墨色栏框行界纸抄写的称“乌丝栏抄本”。抄本中字体工整的称为“写本”。明末以后的藏书家,多在抄本上手校眉批,这种抄本亦被视为善本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8页
Juzhenben 聚珍本 precious editions
即活字本。清乾隆时刻印《四库全书》的善本,仿宋人活字版式,刻木单字25万多个。高宗认为活字版的名称不雅致,改称聚珍本。排印出来的善本,即称《武英殿聚珍版书》。后来出现的仿宋体铅字,也名《聚珍仿宋版》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9页
Yingkanben 影刊本 facsimile
照原书版式影刊的书本。珍贵的古籍,为了保存原书的面貌,以适应研究上的需要,清乾、嘉以后,常用影刊的方法加以传布,如黄丕烈所刻《士礼居黄氏丛书》。其影刊的方法大都是照原书影摹,然后上版开雕。摄影术发明后,亦有用原书照相雕版的。刻成之后,与原刻仿佛,精工者几乎以假乱真。自影印兴起后,影刻的书籍逐渐减少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90页
Dianben 殿本 palace edition.
“武英殿本”的简称。是清代的官刻本,因刻印书籍的机构设在武英殿,故名。刻工精整,印刷优良,在历代刻本中别具面目。所刻除经史外,多为官书巨帙。
《中华收藏大辞典》 第289页